景觀雕塑的基礎施工是確保雕塑穩定性、耐久性和安全性的關鍵環節,需結合雕塑體量、地質條件及環境因素綜合設計。以下是基礎施工的核心要求及技術要點:
根據雕塑規模、重量及場地條件,基礎施工分為以下類型:
?獨立基礎?
基礎深度≥雕塑高度的1/3(如3米高雕塑,基座深度≥1米)。
基座尺寸為雕塑底部投影面積的1.2-1.5倍,確保穩定性。
混凝土強度等級≥C25(抗凍地區需提高至C30)。
?適用場景?:小型雕塑(高度<3米,重量<5噸)或地質均勻區域。
?結構要求?:
?板式基礎?
基礎厚度≥0.8米,長度和寬度超出雕塑底部投影0.5-1米。
內部配置雙層雙向鋼筋(直徑≥12mm,間距≤200mm),增強抗裂性。
底部鋪設100mm厚碎石墊層,提高排水性能。
?適用場景?:中型雕塑(高度3-8米,重量5-20噸)或軟土地基。
?結構要求?:
?樁基礎?
樁徑≥600mm,樁長深入穩定土層≥3米(如持力層為中風化巖)。
樁間距為樁徑的3-5倍,頂部設置承臺(厚度≥1米)分散荷載。
樁身混凝土強度等級≥C30,需進行完整性檢測(如低應變法)。
?適用場景?:大型雕塑(高度>8米,重量>20噸)或地質復雜區域(如填土層、軟黏土)。
?結構要求?:
?軟土地基?
換填法:挖除軟土(深度≥1.5米),回填級配碎石或砂礫石,分層夯實(壓實度≥93%)。
復合地基:采用水泥攪拌樁或CFG樁,提高地基承載力至150kPa以上。
?問題?:承載力不足,易導致沉降。
?解決方案?:
?填土地基?
強夯法:對填土進行分層強夯(能量級6000kN·m),消除孔隙率。
預壓法:堆載預壓6-12個月,使填土完成主要沉降(殘余沉降率≤2%)。
?問題?:不均勻沉降風險高。
?解決方案?:
?地震區基礎?
抗震等級≥二級,基礎底面與地基間設置滑動層(如聚四氟乙烯板)。
增加錨固件數量,錨栓直徑≥20mm,深度≥基礎厚度的2/3。
?問題?:地震力導致基礎傾覆或滑移。
?解決方案?:
?基坑開挖?
?邊坡穩定性?:放坡比例≥1:1.5(硬質土)或1:2(軟質土),必要時設置土釘墻支護。
?排水措施?:基坑底部設排水溝(寬度≥300mm,坡度≥2%)和集水井(深度≥1米),防止積水浸泡。
?鋼筋工程?
?綁扎要求?:主筋連接采用機械連接或焊接,接頭錯開距離≥35d(d為鋼筋直徑)。
?保護層厚度?:基礎底部≥50mm,側面≥35mm,頂部≥25mm,防止鋼筋銹蝕。
?混凝土澆筑?
?分層振搗?:每層厚度≤500mm,插入式振搗器移動間距≤振搗棒作用半徑的1.5倍。
?養護周期?:覆蓋塑料膜或草簾保濕養護≥14天,避免早期開裂。
?預埋件安裝?
?精度控制?:錨栓中心位置偏差≤5mm,垂直度偏差≤3‰。
?固定方式?:采用雙螺母鎖緊或點焊固定,防止澆筑時移位。
?基礎尺寸偏差?
長度/寬度:±10mm
高度:±5mm
平整度:≤5mm/2m直尺
?混凝土強度?
立方體試塊抗壓強度≥設計值的115%(如設計C25,實測≥28.75MPa)。
?沉降觀測?
施工期間每日觀測1次,運營期前3年每季度觀測1次。
累計沉降量≤基礎高度的1%,差異沉降率≤0.002。